光伏发电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在山东成为现实。
该项目位于烟台市招远市北部的莱州湾海域,总规划面积约6.44平方公里,由121个光伏子阵组成,是山东省首批竞配的十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中水深最深、建设难度最大、开发条件最复杂的场址。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亿千瓦时,等效年减少标煤消耗约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3.2万吨,将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山东是国内首批启动海上光伏项目的省份,进度最为靠前。
如何做好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山东把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山东的光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6年底,山东累计光伏装机量仅为4.55GW,排名远低于新疆、甘肃等省份,几乎是小透明般的存在。
随着光伏治理采煤沉陷区的创新实践和分布式光伏的大力发展,山东的光伏装机量开始快速提升。国家公布2016年光伏领跑者技术基地名单,济宁市、新泰市采煤深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占位两席;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开发模式的引入,实现了对采煤沉陷区的最大化利用和修复;分布式光伏布局策略因地制宜,以分布式唱主角,使得山东开启了光伏装机狂飙模式。
2023年9月底,山东以总量52.29GW的绝对优势,连续保持全国累计装机并网容量第一名。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并网容量为14.07GW,而分布式光伏装机贡献了38.22GW并网容量,位列全国第一。尤其是户用光伏为24.48GW,同样位列全国第一。山东这种因地制宜的光伏发展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光伏发展的教科书案例。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山东海域面积广阔,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实现能源转型,山东充分发挥优势,向海追光,成就光伏装机第一省的地位。
在相同日照下,海面日照时间长,加之海面反射的太阳光,海上光伏电站发电量将比陆地光伏电站发电量高出5%-10%。山东水平面年总辐射量在1400-1550kWh/平方米之间,属于太阳能资源Ⅱ类地区很丰富地带,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据统计,1KW光伏装机量需占地约5平方米。面对土地紧张的现状,山东大力发展海上光伏项目,以解决这一矛盾。
2022年6月17日,山东省公布2022年度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结果,标志着山东省光伏领域发展迈出新步伐。此次竞争配置成功配置了10个海上光伏项目,总规模达11.25GW,预计总投资约675亿元,为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新动力。
山东计划打造环渤海、沿黄海双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其中环渤海地区布局31个海上光伏场址,总装机规模达19.3GW;沿黄海地区布局26个海上光伏场址,总装机规模达22.7GW。这一举措将有力推动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并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借鉴。
近年来,我国对于海洋能源发展十分重视,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海上光伏的开发。
2018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确定打造龙头引领、湾区带动、海岛协同、半岛崛起、全球拓展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总体格局。
2022年5月,山东省能源局印发的《山东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山东将布局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推动海上光伏重大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发。目标为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海上光伏1200万千瓦左右,占比近1/5。
2023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财政政策措施》,支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能源体系,对海上光伏项目予以财政补贴。
2023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的通知》,降低海上光伏项目的整体造价。
近年来,山东、江苏、辽宁、浙江等沿海省市都已出台或酝酿出台海上光伏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其中,以山东省出台政策最为密集、补贴力度最大,对2023至2025年建成并网的十四五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分别按照每千瓦800元、600元、40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补贴规模分别不超过20万千瓦、30万千瓦、40万千瓦,补贴资金分运营年度拨付到位。
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的山东,从开埠通商到自力更生,从对外开放到连接一带一路,走上了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风劲满帆踏潮头,岱青海蓝万象新。
山东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的谋篇布局中,蓝色新动能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色。山东劈波斩浪、向海图强,必将为海洋强国建设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