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线缆世界网(CABLE123.CN)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储能的未来:技术奇迹还是政策奇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16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项目库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底,中国累计运行储能项目(不含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和储热)118个,累计装机规模105.5MW,占全球储能项目总装机的11%,年复合增长率(2010-2015)为110%,是全球的六倍之多。

其中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和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装机占比最大,二者累计装机规模超过80%。特别是前者,无论在累计装机规模还是项目个数上均占第一的位置,占比分别为56%77%。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辅助服务、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依旧储能在中国最主要的应用。

各方都在关注中国储能市场前景,但是政策落地仍显得不尽如人意。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近一年,项目征集工作已经开始。然而真正的补贴方案一变再变,仍未能获得最终的财政支持。

一个行业的发展,技术和政策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425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网站上发表了主编杰森•庞庭对比尔•盖茨的一篇专访,首富比尔•盖茨近年在新能源领域投资了20亿美元,他表示不能在储能上抱太大希望,“电量存储领域将不会有奇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511日到12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储能国际峰会上,多家企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

技术之争不如市场说话

关于“储能技术哪家强”的争论,好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单就电池而言,从材料到技术,专家和厂商各执一词。然而电池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非常缓慢的,甚至有“十年无突破”的说法。山东圣阳电源的副总经理隋延波在采访中介绍了铅炭电池和锂电池两种不同的技术,铅炭电池更为经济,容量大,应用于规模性储能,在削峰平谷,微网运行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而锂电池的经济成本远大于铅炭电池,但是功率性更好,在调峰调频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另外就是作为动力电池。很难说这两种电池技术孰优孰劣。

未来的储能需求一定是多元化的,各种储能解决方案肯定要用到不同的技术,这个选择应该交给市场,过多的讨论也许是无益于产业发展的,在安全性框架之内,降低成本,提升质量,这样的技术一定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仍在等待辅助服务市场开放

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但好在有两个细则。原电监会制定的“两个细则”(《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和《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辅助服务市场的作用。储能作为电力辅助服务,何时能“转正”进入电力市场,是行业内都在关注的问题。

阳光三星储能电源的副总经理陈志在接受北极星电力网采访时表示:储能不像风电或者光伏,经济账很容易算,按照度电成本可以直观衡量,而储能本身不产生电,它只是一个充放电的过程,在实际应用在实现的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能量搬移。储能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便利,而储能产业面临的问题是人们现在对储能的认识不够,不愿意为这种便利服务买单。储能产业以后要将这种功能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迎来市场的爆发。

目前中国的电力辅助服务是不开放的,企业不能像在美国和欧洲那样,作为主体参与到电力系统中去,现在还只有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有这个资格,虽然这个问题短期之内很难得到解决,但无疑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定会给储能产业带来更多机会。

电改正在逐步进行,自2008年电力辅助服务与电网分离后,201511月底电力改革的6个配套文件也明确了将电力辅助服务作为改革重点之一。

补贴政策能推动技术进步?

新技术的发展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新能源领域也是如此,例如储能系统中的超级电容器,作为基础器件,研发周期和应用周期叠加就要八到十年,集星科技董事长陈胜军在接受北极星电力网采访时这样介绍,这项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今天,在储能产业,超级电容器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补贴政策给光伏带来了投资热,加速了行业发展。关于政策和技术以及资本的关系,陈胜军董事长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技术,政策和资本就像拉动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政策的保障能刺激市场需求,带动资本注入,三者进入良性循环后,技术研发也将变得顺理成章。

江苏峰谷源市场总监孙浩告诉北极星电力网,政策支持应该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补贴的实际作用是维持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能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去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而真正的技术壁垒的突破,比如电池能量密度的问题,短时间内可能还是无法实现。

目前储能系统和产品成本依然较高,这几乎是所有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举例来说,比亚迪是唯一一家入围全球前十的中国储能厂商,其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基本与三元材料持平,而特斯拉Model3的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只有200美元/KWH的目标成本。

储能作为人类有效利用能源最后一公里,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无论政策何时出台,技术何时得到突破,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在储能领域还将产生新的奇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