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电网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用电负荷的持续增长,二是电源基地与负荷中心在地域上呈逆向分布,且 距离过远。特高压电网的突出特点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且占地少,线损小,联网能力强。我国现有的长距离输电主网架和世界主要国家一样,多是500千伏的交流电网,即超高压电网。
技术特点: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约为500千伏线路的4至5倍;正负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能力是正负500千伏线路的两倍多。同时,特高压交流线路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倍,而损耗只有500千伏线路的25%至40%。输送同样的功率,采用1000千伏线路输电与采用500千伏的线路相比,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到2020年前后,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基本形成,国家电网跨区输送容量将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0%以上。届时,从周边国家向中国远距离、大容量跨国输电将成为可能。
对于特高压电网的经济性,专家分析:到2020年,通过特高压可以减少装机容量约2000万千瓦,节约电源建设投资约823亿元;每年可减少发电煤耗2000万吨。北电南送的火电容量可以达到5500万千瓦,同各区域电网单独运行相比,年燃煤成本约降低240亿元。
建设规划: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以330千伏、500千伏交流输电和500千伏、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为骨干网架。全国已经形成5个区域电网和南方电网。其中:华东、华北、华中、东北4个区域电网和南方电网已经形成了500千伏的主网架,西北电网在330千伏网架的基础上,正在建设750千伏网架。但是,由于我国电网跨区域输电主要依靠500千伏交流和正负500千伏直流,在提高电力输送能力方面受到技术、环保、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的制约
而特高压电网能够适应东西2000至3000公里,南北800至2000公里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需求,有利于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和大型核电站群的开发和电力外送。第一条由集团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承担设计工作的750千伏的官厅至兰州东输变电工程截至2012运行安全稳定,为规划中的国家特高压电网打下坚实基础
2008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关于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加快电网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加快电网建设,就是要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国家电网,全面推进'一特三大'战略;就是要彻底解决电网建设滞后、网架结构薄弱问题,适应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实现电网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根本转变就地平衡观念,促进电力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意见》首次公开明确了特高压电网较为详细的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特高压电网全面发展,形成以华北、华中、华东为核心,联结各大区电网、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的坚强网架。到2020年,建成特高压交流变电站53座,变电容量3.36亿千伏安,线路长度4.45万公里;建成直流输电工程38项,输电容量1.91亿千瓦,线路长度5.23万公里。特高压及跨区、跨国电网输送容量达到3.73亿千瓦。电网技术装备和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