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线缆世界网(CABLE123.CN)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品信息 » 正文

遍布全球的海底电缆铺设史探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10

海底电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电缆,铺设在海底,用于电信传输。目前,全球90%以上的国际数据都是通过海底光缆传输,海底电缆铺设的历史已有整整160年。

第一条跨洋电报电缆是1854年开始铺设的,连接着纽芬兰与爱尔兰,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古塔胶的出现,原因在于被古塔胶包裹的金属电线可以布设在海底,电流在其中畅行无阻,同时又不会被海水耗散。

1854年,英国工程师吉斯博恩纳负责铺设从纽约到纽芬兰的海底电缆。由于项目资金问题,吉斯博恩纳来到纽约寻找投资帮助,并结识了美国富豪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在为纽约-纽芬兰海底电缆投资后,菲尔德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宏伟工程中。

从技术上讲,跨英吉利海峡电缆与跨大西洋电缆是完全不同的。铺设英吉利海峡电缆,风平浪静的天气一天内就可以完成;而以当时轮船的航海技术,跨越大西洋,则要花去大概三个多星期的时间,还不算铺设机械,仅整条跨洋电缆的重量就已超过当时任何一条船舶的载重量。

如何理解?当时,英国政府为菲尔德提供了皇家海军最大的战舰之一阿伽门农号,美国政府则提供了一艘排水量为五千吨的战舰尼亚加拉号,将两艘舰船做特殊改装,才各自装下跨洋电缆的一半。

18578月,菲尔德带领铺设船队从爱尔兰起航,同行的还有莫尔斯等业界专家,以便实时监测铺设情况。尼亚加拉号一边小心而缓慢的前行,一边在后面用绞盘留下越洋电缆。电缆的一头则被固定在爱尔兰,船上时刻与爱尔兰陆地保持联系,确保电缆没有断裂。无奈途遇绞盘故障,导致已铺设的电缆掉入海中,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18586月,菲尔德带领船队再次出征。这次,船队计划先航行到大西洋中央,将电缆的两半接起来,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向欧洲和北美两个方向铺设。结果在到达大洋中间的预定接头地点之前,船队就遇上了暴风雨,第二次尝试又宣告失败。

同年7月,菲尔德船队再次出发,阿伽门农尼亚加拉于大西洋中部成功接头,开始越洋电缆的铺设。两艘船上的各一半电缆对接在一起,然后尼亚加拉驶向美国,阿伽门农驶向英国。85日,尼亚加拉到达纽芬兰海岸,阿伽门农也在同一天抵达爱尔兰海岸,这一伟大事业终于完成。

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则可追溯至清朝,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于1886年铺设了通联台湾全岛以及大陆的水路电线,主要用于发送电报。到了1888年,共完成架设两条水线:一条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的177海里水线,主要是提供台湾府向清廷通报台湾的天灾、治安、财经,以及商务通讯使用;另一条是为台南安平通往澎湖的53海里水线。

到了1969年,邮电部想靠大气传送光信号来实行了军用通信,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接受任务,开始光纤通信研究,当时光纤通信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才刚刚起步。由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采用了石英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和编码制式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使我国在发展光纤通信技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期,研制光纤从原料提纯、熔炼车床、拉丝机,再到光纤测试仪表和接续工具都要自主研发。

1976年上半年,武汉邮电学院讲师赵梓森与同事们拉制出了我国第一根200米光纤样品;1979年,他与同事又成功拉制出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光纤,每公里衰耗为4分贝。同年9月,一条3.3公里的120路光缆通信系统在北京建成;19821月,邮电部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了我国第一条8M/s实用化市话光纤工程,至此我国的光纤通信进入实用阶段。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光纤通信的速率已达到144Mb/s,可传送1980路电话,超过同轴电缆载波。

1989年开始到1998年底,我国先后参与了18条国际海底电缆的建设与投资:199312月,建成中国——日本(C-J)海底电缆系统,全长1252公里,通信总容量达7560条通话电路;19962月中韩海底电缆建成开通,全长549公里;中美海底电缆系统,全长约30000公里;亚欧海底电缆指SEA-ME-WE3系统,全长约4万公里,连接33个国家和地区等等,可谓硕果累累。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